書封
Last updated
Was this helpful?
Last updated
Was this helpful?
走進日本的書店,可以發現許多書(尤其是商管、社會趨勢類的書)都用大量的文字與靈活的排版去構成畫面。台灣就少有白底、只放文字的作法,排版更幾乎沒有如此緊密、擠滿整個版面的做法。但在日本,不只商管書很多這麼做,也不乏小說、語言、電腦程式教學書這麼做,可以說是各種類別的書都很常這麼做。文案多、排版強烈,可以說是日本書封設計的重要特色。
我下面先列出來的幾本,是幾乎只用文字來排版的案例,雖然部分有加一點點線條分割視線,但整體的文字排版就已經很明確。這樣的做法看似只有文字排版很簡單,但其實調整細節、整體均衡所費的心力絕對不會少。
我挺喜歡最右邊這本,英文字母由大到小的變化,也頗有競爭對抗的感覺。最左邊這本的版面有很有趣,一個觸底重生的箭頭,雖然文字稍微搶戲,但版面跟箭頭有所連結,所以還是看得出來。
《新聞記号論》的排版有一點小暴力,直接把內容全部寫在封面,台灣的書封就近乎不可能看到這種做法(有也是作為背景)。中間這本當時其實只是想拍「共產党」,在日本各處其實都有機會看到「共產党」。
中間這本的排版很有趣,透過英文的左右交錯,呼應社會的分裂。左邊和右邊的三本,則示範了塞滿版面的不同方式與感覺。
我尤其喜歡這三本:《編集》大膽地做了文案的重疊;《雜誌に育て……》將文案塞滿版面,小字文案充分配合主標的空間感,做了有韻律感的排列;《幻想の経済成長》則把文字上下高低錯落的高低感掌握得很好。
這三本讓文字有非橫排或直排的方向性。當有這種非直覺的排列時,文字的閱讀性雖然減弱,但圖像性與視覺張力會加強很多。
這邊的三本則是在書名文字的造型上動手腳。左邊的作法透過強調特定筆畫,帶出了「觀察」的意象,封面有做特殊材質的處理,所以實體看起來會更有立體感,設計者是佐藤亜美沙,也是專門做書、很有經驗的設計師。右邊的文字有一點ㄎㄧㄤ,但多符合作者想要傳遞的意象。
這本很厲害的是,用手寫文字布滿整個版面。光是手寫文字的元素就非常顯眼,大面積再加上底圖的筆觸感,雖然字跡比較柔和,但整體視覺張力絕對不輸上面黑明體的運用。
文字與幾何共創的版面
光靠文字排版就可以創造出非常多變的版面氛圍,加入了幾何,便可以凸顯部分元素,或是凸顯版型的存在感,也讓整體更有組織性。
這三本,可以看見適當地加入圓形,讓部分小文案得以有秩序感,也變得更顯眼,更讓版面比較活潑。
這幾本都是服部一成所設計的書封。他充分地展現了怪異的幾何感,他與多數好看的書封不同,沒有那種主流的均衡感,更可以說是刻意去打破那種均衡感。我 2017 年在現場看到這些書封時,也是滿滿地困惑:它們究竟好在哪裡?過了快四年,我只能跟你說,它們展現的是一種特別、有趣、不精緻的造型感,你可以說它不好看,但它絕對特別。我想就像是前衛的服裝設計,或是特殊祭典會有服裝吧。
在傳單的段落,我們看見了照片與文字的排版多樣性。書封或許是因應尺寸,也或許是題材關係,又或者是我拍照的選擇偏差,總之整體可以看見文案字數與文字排版的強度沒有傳單那樣多與高。
左邊宮部みゆき的圖像嚴格說起來,可能是3D建模出來的,但我還是放在這裡。這三本的圖像都有一種不那麼真實的感覺,因此圖像本身就挺有魅力的,文字排版自然也不需要太過強烈。
這三本則是比較意象式的圖像?左邊是很飄逸、速寫感的線條,雖然我覺得和 Disco 好像不是那麼搭,但第一眼會注意到。中間的排版稍微有點複雜,可是順利地和底下的圖像共同產生了詭譎的意象,這或許就是設計者所希望呈現的。最右邊則是很直白地呈現蜘蛛網,簡單俐落,再加上一個特別的顏色,就會很亮眼。
NADiff a/p/a/r/t:大推、極推。主要是藝術設計類的書,也有小型展場空間,可以順便看個展,也可以蒐集到一大堆設計很讚的傳單。在東京都写真美術館和東京都現代美術館也有店面。
BOOK AND SONS:很小巧、安靜的一間店。主要是攝影集、設計師和藝術家的作品集。学芸大学駅附近有一種日本日常生活的生命力,也蠻推薦順便在附近散步的。
《書.設計》:從裝幀、字體運用、日本裝幀史等多個面向去呈現日本書籍設計的面貌。內容很多元,就像是一本很厚的雜誌。案例很多,主要是日文書,也有部分非日文書的案例。新書應該沒有了,二手書不難找。
《装丁デザインのアイデア》:分成文字/插圖/照片/顏色/裝幀這幾個面向去介紹案例,可以看到同一種手法(如書法字)在不同書上呈現的異同,這點非常棒。這本在台灣可能比較難買到了、要的話要特別訂,有興趣可以考慮另一本《ブックデザイン365》,也蒐集了很多案例。
《鈴木成一:裝丁物語。》:很小巧單純的一本書,基本上就是一頁書封、一頁文字說明為何這樣設計,並簡單分成幾類的技法。新書應該沒有了,二手書不難找。《デザインの手本》應該算是這本《裝丁物語》的豪華版,介紹得比較詳盡,不過這本我沒有看過實體、只是在網路看到。
Bird Graphics Book Store /もなか屋:這兩個都是整理日本書封的網站,也多有附上設計師的名字,很適合用來找喜歡的設計風格。但可能是經營者的偏好,上面比較多文藝文學或漫畫類的,商管類那種純文字排版的書封就比較少。
透過幾何來建立版型的作法在教科書上很常見,因為同一個系列會有好幾個科目或主題,簡單換個顏色就能創作出系列感。
日本電腦類的書也很常運用純文字或簡易幾何版名來構成版面。台灣似乎就很少這種做法,通常會做得很科技、很精細感。
上面這六本也都是運用幾何創造版面形狀的例子。台灣的書封設計也很常運用幾何,不過日本在元素間的空間感上比較緊密,文字偏大、文案偏多,因此整體給人比較有壓迫的感覺,反之台灣的則做得比較細緻。
這六本都是建築的書,所以我把它歸類在這裡。可以發現,其中有四本都選擇把內容全部寫出來,並適當透過幾何去建構一個很有結構、平穩有秩序的版面。下方中間和右邊這兩本,雖然幾何感沒那麼重,但也透過不同方式,去創造出適合「建築」這主題的緊密感。
日本設計師很常把文字圍繞在四周,可能跟句子偏長有關係。傳單上常有照片可以確立邊界,但只有文字時,可以像這三本加入幾何,就可以讓版面比較穩定。最右邊吉增剛造的排版間距,刻意拉得比較寬鬆,是很少見的作法,可能是想營造與「舞踏」有關的氛圍。
這三本的幾何,就不再只是點綴或凸顯,更是透過幾何去形狀特異但出眾的版面,看過一眼就會留下印象。《表象》雜誌好幾期的版面都是這種有趣幾何的構成,非常厲害。
這三本其實有點算圖形的範疇了。左邊透過一個不規則幾何,以及霧透的效果,創造出「破裂、不明」的意象,與冤罪這個主題契合。右邊則是透過顏色與文字隨著圓圈邊緣排列,讓畫面非常新鮮,順帶一提這本書的作者松田行正是做書籍很有經驗的設計師,也非常致力於設計教育,很推薦他所寫的《編排&設計 BOOK》。最右邊則是很直白地在0裡面加入棒球的縫線。
另外一點是,書封上的照片往往與主題的緊密度沒有那麼強,亦即很多時候是為了版面靈活度而加的。
像這三本,老實說照片不加,光靠文字排版或簡單的幾何,絕對也可以做。我們在前面的文字與幾何排版已經看過很多例子了。所以這邊加照片,我個人感覺,純粹是增添畫面的亮點。左邊和右邊的三本,雖然攝影構圖感覺很陽春,但倒有一種作者直球面對讀者的坦誠感,意外地很適合。至於中間這本為什麼要放長頸鹿?我不知道,Python 的話放隻蟒蛇不是比較合理嗎。
這三本就比較中規中矩,照片是照片,文字原則上散落在旁邊。《張作霖》這本給我一種既不夠有張力、也不夠細膩的卡頓感。中間《楊德昌》這本,就做得比較好,整體有適當留白,文字的處理也走比較寧靜的氛圍,已呼應照片情境,不過我會感覺黑底的沈重感有點壓過了照片的綠意悠閒感。最右邊適當地選擇了黃黑的組合,讓版面比較有活力。
左邊和中間,都選擇大量文字壓在照片上,這可能是因為照片沒有明確重點的關係——我會覺得,這樣的圖文比例,搞不好把圖片直接拿掉,或者像前面《楊德昌》那本只放局部,會好一點;再或者,情景式的照片比較有空間可以落上文案,滿版圖片排上較輕穩的文字,也是一種辦法。右邊這本大概是因為「レシピ(Recipe)」而放上刀叉,但我覺得有點多餘,和更重要的「泥棒(小偷)」二字的連結也不太夠。
這三本的圖文就協調得比較好。左邊這本的照片也是很綠意寧靜的感覺,字體用較細的明體分散成三排,其餘文案則整理在右下,並做些微的放大與錯落讓畫面較活絡。中間這本排版交錯重疊的方式,就很有潮流的感覺。右邊的應該是一個攝影集,文案同樣佈滿整個畫面,但螢光綠和細瘦的圓體,不至於破壞照片的氛圍;關於這本攝影集較清楚的圖檔可以參考這裡(下方平躺這本)和這裡(上方直立那本)。
這三本則呈現了多張照片的排版。我個人比較喜歡中間和右邊這兩本,中間這本的照片很有張力,不過標準字有一點多了;右邊則是把幾何、文字、照片和色彩調配得非常協調。
這裡列出來的,從很幾何的,到很手繪、精細的插圖都有。簡單來說就是有較明確訊息意象的圖形會放在這一類。
上面這三本,是透過純幾何組織有趣的造型。不同於前面的幾何,這三本的幾何較有生命力,隱約傳達出訊息意義,即便不夠明確,但只要能吸引目光,傳遞意義交給文字其實就夠了。圖形最大的功用,我認為是塑造整體的視覺氛圍。
左邊這本也比較意象是,但日本人應該都知道「YMO」,所以自然會把這六塊三角形裡頭的元素與他們的音樂風格聯想在一起。中間和右邊這本,則很直白地用圖像傳達符號意義,正因為造型夠簡單,所以亮眼。
左邊這四本是菊地敦己所設計的一系列書封,右邊則是柿木原政広、河村まゆみ所做的書封。這兩本都是 NHK 出品、面向大眾(特別是學生)的出版物,所以幾何做得單純直白,但做了視角變換與細節的精簡,讓造型有趣又能解讀其意涵。應該可以看出同樣是訴求直白,這兩個作品的造型仍然比多數市面上的作品要突出。
這兩本的幾何也是直白地去對應主題。左邊創造了明確的版面系統,而且排版意外地雅緻,書腰也採用淺色與橘色文字,雖然文案多,但並沒有破壞書封本身的格調。右邊這本則是顏色運用得很不錯,只要能找到較少見、但又協調的顏色組合,第一眼就會非常吸引人。
接下來的這幾本,就慢慢從幾何進入到了插畫的領域。左邊兩本整體的幾何感還是挺重的,但可以看出它構成了臉和人。右邊則是常見的線條插圖風格,擅長此風格的日本插畫家有 Noritake、長場雄和 yuroom,雖然都是線條加簡易色彩為主,但仔細看還是有明確的風格差異。
這六本完全就是插畫的程度了。日本一直以來就是插畫漫畫很強的國家,有興趣的人推薦《日本當代最強插畫》這系列,每一年都會出一本,整理日本150位頂尖的繪師,各種風格都有。下方中間的《苦汁100%》插畫是 Momoe Narazaki 所繪製的,她也曾和高田唯合作過。
這部分很可惜我沒有去拍,主要是在漫畫區拍照感覺很像是偷拍裡面的內容(但文字書我就覺得好像可以?)。但日本的漫畫封面設計都很厲害,而且都會有另外設計師來負責,一方面是漫畫家會畫圖但不一定會設計排版,令一方面是漫畫家連載就很忙了無暇來處理。漫畫的封面都是以圖像為主,不過標題字與排版是重要的看點:漫畫的標題字基本上都是特製的,想鑽研標準字設計的話可以多參考,排版則是怎麼在不影響主圖的前提下,又能傳達出漫畫的個性,這部分的色彩與空間運用也相當值得學習。
我手邊剛好有一本 MdN 雜誌,就是以很常做少女漫畫裝幀設計的設計師川谷康久為專題的。這本應該還買得到二手的,搜尋「MdN 川谷康久」就能找到。如果想瞭解更多漫畫的裝幀設計,可以參考「良いコミック」這個網站的整理,作者也有出一本書《良いコミックデザイ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