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n the Road to Variable: The Flexible Future of Typography
本書由專門出版設計類書籍的書商 Viction:ary 出版。編輯與書封由德國設計工作室 TwoPoints.Net 所負責。台灣有書商引進可以買得到。
Last updated
Was this helpful?
本書由專門出版設計類書籍的書商 Viction:ary 出版。編輯與書封由德國設計工作室 TwoPoints.Net 所負責。台灣有書商引進可以買得到。
Last updated
Was this helpful?
本書的前言如此寫到(簡略翻譯):Typography 本身就是一個高度變化的系統,由單字組成字、句、整個段落。而 Variable/Flexible Typography 不單單只是近年 Adobe 所引領的 Variable Font 的應用,更是如響應式網站(Responsive Website)一般,根據載體尺寸的不同,去改變 Typography 的樣態。
這本書介紹了 122 個案例,並分成 Position、Width、Height、Style 等層面去分類這些作品,也訪談了兩個厲害的工作室,Studio Fexien 和 Dia。從中,我們看見的基本上都是歐洲國家的工作室(尤其集中於荷蘭、德國、瑞士這一帶),這一方面可能是出版商的關係,另一方面也可能是這個地區設計風格使然。未來有機會會再針對這一部分做考察。
整體而言,可以看出:這些地區的設計師,不是藉由單純的圖像符號來建立識別性,而是建立一個容納圖像的排版系統;這有點類似於《物體系》所說的,「物」不再只是由本身的材質、裝飾來作爲象徵符號,而是由物與物之間所構成的「擺設體系」來作為符號。但其實這樣的空間關係性,在瑞士國際主義就已經被探索過,但藉由電腦技術的進步,透過動態與生成式的程式語言,可以讓這樣的版面空間流動變化,可以說是《液態現代性》在平面設計上的體現。
有點扯遠了。總之以下會介紹本書提到的幾個工作室,當然這本書介紹了上百個工作室是介紹不完的,所以請有興趣的人自己找這本書來看。不過我也會補充幾個,我有追蹤,但未被納入這本書的組織或設計工作室,尤其是幾個漢字圈的 Variable Typography 案例。
網站:https://demofestival.com/ 「It’s time to give motion design a platform.」顧名思義,DEMO festival 是一個 motion design 展演與實驗的平台,由荷蘭工作室 Studio Dumbar(後面會介紹到)和 Exterion Media Netherlands 共同舉辦。從網站上可以連結到該年的參與者,instagram 上也分享很多設計師的動態作品。
網站:https://en.typomania.ru/ Youtube:https://www.youtube.com/c/TYPOMANIAfest/videos 於 2012 年創立、每年舉辦於俄羅斯的設計活動,專注於字體、文字排版與視覺試驗。每年都會有書展、海報展、工作坊講座等各式活動,也有 Videocontest 和 2x2 Sticker 的競賽活動,Youtube 上都有把歷年得獎者的作品放出來,實驗性極高,非常推薦看。網站上也有搜集歷年參與者的作品,是一個認識非英文系設計師的好去處。
舉辦於韓國的字體設計活動,每兩年舉辦一次。詳細介紹可以參考吳曼努所寫的這一篇介紹:
韓國有許多設計工作室在設計案中大量使用動態設計,可以參考我寫過的這一篇:〈近期所關注的韓國設計師—擅長 Typography〉。舉其中幾個代表性的為例:Sulki and Min、DDBBMM、Ordinary People、Chae Byung-Rok。
IG:https://www.instagram.com/motionposters/ 就如名字一樣,這是一個專門搜集 motion poster 的 instagram 帳號。有很大一部分的比例是 Variable Typography 的案例。作品品質雖然比較不一定,但不失為一個關注的資訊節點。
這三個也是 Instagram 有針對 Kinetic Typography 做作品轉貼的帳號或標籤,也可以一併追。其中 HEAD Kinetic 是本書介紹的 Dia 工作室所帶領的課程。
網站:https://spacetypegenerator.com/ 設計師 Kiel 所開發出來的 Variable Typography 工具,有預設好的好幾個模式,以及拉桿式的介面可以隨意操作,很適合沒有程式基礎的藝術設計者使用。大家可以玩玩看。我把作者的資訊擺在下面,也非常推薦大家一讀他在 itsnicethat 上的訪談,很喜歡他說的「The future of design is in the creation of tools」,這一點和二棲知學上面,顏伯駿訪談提到的觀點類似,是免費的,也推薦大家看。。
IG:https://www.instagram.com/kiel.d.m/
網站:https://www.studiofeixen.ch/ IG:https://www.instagram.com/studiofeixen/
本書重點訪談的工作室之一。訪談中提到,他們只會花四天在商業工作上,保留一天給自己,去做實驗性的創作。這不僅讓他們能享受地投入專案中,也讓他們的客戶看見,他們能做到的事情與未來想發展的方向。他們所做的,不僅是為客戶當下打造一個能動的視覺,更是一個 variable visual identity,可以延續發展成後續每期/每年的視覺;即便是靜態的刊物設計(20 Minuten),也導入了 flexible visual 的概念。除此以外,他們也開發出屬於自己的可變式字型,Fexien Font。
網站:https://dia.tv/ IG:https://www.instagram.com/p/CLcuuMiD1m9/
本書重點訪談的工作室之一。在 HEAD – Genève 有帶領課程,作品可以在 HEAD Kinetic/HEAD Media Design 這兩個 IG 帳號上看。
網站:https://new.twopoints.net/ IG:https://www.instagram.com/twopointsnet/ 本書的編輯與設計團隊。很有趣的團隊,不只做設計,還策劃了多本書籍出版最近還有一本《Flexible Visual Systems》要上市。他們在簡介中以「specializing in flexible systems for visual identities」自我定位,多數的作品也都以動態識別為出發點做規劃,我很喜歡他們為 Holo 所做的識別VGL 的識別專案也很直得一看。
網站:https://studiodumbar.com/ IG:https://www.instagram.com/studiodumbar/ 超爆強,書裡似乎沒介紹到很可惜。成立於 1977 年,有 Wikipedia 頁面。創辦前面介紹的 DEMO Festival。設計了荷蘭整個國家的官方識別,如果平面設計有奧運,那荷蘭的國家隊陣容絕對有他們。
網站:https://erichbrechbuhl.ch/ IG:https://www.instagram.com/erichbrechbuhl AGI 會員,大師級的人物,創辦 Weltformat Graphic Design Festival。將文字與實體圖像高度結合。
網站:http://y-u-k-i-k-o.com/ IG:https://www.instagram.com/studio_yukiko/ 《Flaneur》第 8 期以臺北萬大路為題材,獲得 Stack Awards 2019 的殊榮。
網站:https://teamthursday.com/ IG:https://www.instagram.com/teamthursday/ 雖然他們的視覺並未做成動態,但可以看見他們對空間佈局有個高度的可變性。我尤其喜歡他們為 Moving Futures 2014/2015 所做的視覺,任何人都可以與這個視覺互動,並創造出自己專屬的海報。似乎和韓國的設計師有不錯的關係,有邀請過 21 位韓國設計師在鹿特丹舉辦海報展(在他們經營的空間 TTHQ),也有受邀參與 Typojanchi 2015,也有到韓國做設計分享。
網站:http://kulachek.com/|https://k-u-l-a-c-h-e-k.tumblr.com/ IG:https://www.instagram.com/kulachek/ 根據這一篇訪談,她歷經過烏克蘭、俄羅斯、義大利和美國。現擔任 Strelka Institute 的藝術指導,負責幾乎所有的視覺。
網站:https://studiospass.com/ IG:https://www.instagram.com/studiospass/
網站:https://www.deronners.nl/ IG:https://www.instagram.com/deronners/
網站:https://www.balmerhahlen.ch/ IG:https://www.instagram.com/balmerhahlen/
網站:https://mainstudio.com IG:https://www.instagram.com/mainstudio/
網站:http://www.uv-warsaw.com/ behance:https://www.behance.net/uv-warsaw
網站:http://www.ablackcover.com/ IG:https://www.instagram.com/ablackcoverdesign/ 為廣煜(AGI 會員)和 Nod Young 共同成立的工作室。是探討當代中國 Typography 風格,絕對不能忽略的人物。未來在介紹中國設計工作室的專文裡,再做詳細的介紹。
網站:http://www.another-lab.com/ IG:https://www.instagram.com/another_liuzhao/
網站:https://transwhite.cn/WORK IG:https://www.instagram.com/transwhitestudio/
網站:https://tian-design.com/ Behance:https://www.behance.net/amandawong
在前面的許多案例裡都可以看到,Variable Typography 不僅僅是 Typography 加上了動態設計,更是高度結合 creative coding生成式的設計。這樣的應用雖然在台灣,還比較偏向互動展演取向,2021 年的放視大賞主視覺,便應用到了類似的技術;可以想見,未來幾年這種技術會更常被應用在平面設計上。
這裡推薦一門線上課程「互動藝術程式創作入門」給各位。這是我目前在上的課程,也是台灣目前少數有對 creative coding 做系統性、從零開始教起的課程。我沒有程式背景,只有簡單自學過 HTML/CSS 和一點點 Python,但都已經沒碰 2-3 年了,目前上到第十個章節,沒有感受到明顯的技術門檻,我覺得很適合非程式背景的設計人接觸。學完整門課程能做到的什麼程度的作品,可以參考老師的作品:
另外也有朋友推薦 touchdesigner 這個軟體,不過我沒有接觸,但在前面 TEN BUTTONS 所做的廣州美術學院畢業製作的互動設計中,就有應用此軟體。在台灣也有專門的社群討論,不失為一個方向。
網站:https://www.schultzschultz.com/ Behance:https://www.behance.net/schultzschultz IG:https://www.instagram.com/schultzschultzgrafik/
Schultzschultz 我在 IG 上有追蹤的其中一位擅於結合兩者作出 Variable Typography 應用的設計師,他還有把部分的程式碼直接貼出來,有興趣的人可以參考。